第十届中国开源年会,12月6-7日,北京, 查看详情

把 Antigravity 用成一个更像 VS Code 的 AI IDE

介绍如何通过配置扩展市场、安装 AMP 和 CodeX 插件,以及调整编辑器设置,将 Antigravity 打造为符合 VS Code 使用习惯的 AI IDE。

在迁移 IDE 时最大的痛点就是用户习惯问题,通过安装一些列插件和配置,可以让 Antigravity 更像 VS Code,在保留用户习惯的基础上增加 Open Agent Manager 功能。

Antigravity 发布第一天我就装上了。几天用下来,最大的感觉是:它更像一个“智能体(Agent)控制台”,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集成开发环境(IDE)。不过我还是习惯 VS Code 那一套界面和插件生态,所以花了一点时间,把 Antigravity 调成了一个“更像 VS Code 的 AI IDE”。

图 1: Antigravity IDE UI
图 1: Antigravity IDE UI

下面是我实际在用的配置和步骤,读者可以直接照着复现。

Antigravity 初体验

几条主观印象:

  • 界面分为智能体管理视图和编辑器视图,逻辑有点像 AgentHQ + VS Code。
  • 智能体改代码速度很快,一次完成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“聊天型”助手。
  • 编辑器区域和上下文窗口都很大,适合长 diff、长日志。
  • 默认用的是 OpenVSX / OpenVSCode Gallery,扩展生态和我现有的 VS Code 不完全一致。

后面的所有操作,都围绕一个目标:保留 Antigravity 的智能体特性,同时尽量沿用我在 VS Code 里的工作流。

切换扩展市场为 VS Code 官方 Marketplace

Antigravity 本质是 VS Code fork,可以直接改 Marketplace 配置。

在 Antigravity 里:

在主菜单中 Settings -> Antigravity Settings -> Editor,找到以下两项,把 URL 改成 VS Code 的地址。

Marketplace Item URL:

https://marketplace.visualstudio.com/items

Marketplace Gallery URL:

https://marketplace.visualstudio.com/_apis/public/gallery
图 2: VSCode Marketplace 配置
图 2: VSCode Marketplace 配置

重启 Antigravity。

改完之后,扩展搜索和安装就等同于 VS Code 官方 Marketplace 了,后面安装 AMP、GitHub Theme、VS Code Icon 等扩展都走这一套。

安装 AMP 扩展

AMP 目前尚未官方支持 Antigravity,不过通过 VS Code Marketplace 可以直接装。

步骤:

  1. 打开扩展面板(和 VS Code 一样的那个 Extensions 图标)。
  2. 搜索 AMP 扩展,正常安装。
  3. 登录时使用 AMP 的 API 密钥(API Key)。

目前在 Antigravity 里尚不支持像 VS Code 那样一键登录账号,只能走 API 密钥方式。

小结
装好之后,AMP 在 Antigravity 内的体验和 VS Code 基本一致,补全、重构都能正常使用,只是登录这一段需要手动配置一次。

之所以要安装 AMP,是因为它有免费模式,我自己使用过程中感觉用来撰写文档、执行脚本和作为日常的命令行工具都很方便,速度特别快,尤其用来优化 prompt 效果也很棒。

导入 CodeX 扩展

CodeX 在网页端目前未提供直接的 VSIX 下载链接,我的做法是先通过 VS Code 导出,再导入 Antigravity。

图 3: 在 VS Code 中导出 Codex Extension
图 3: 在 VS Code 中导出 Codex Extension

具体步骤:

  1. 在 VS Code 中安装 CodeX 扩展(如果之前没装的话)。
  2. 打开 VS Code 的扩展管理界面,找到 CodeX,导出为 .vsix 文件。
  3. 切换到 Antigravity,打开 Extensions 面板,选择“Install from VSIX”(从 VSIX 安装)。
  4. 选中刚才导出的 codex-x.x.x.vsix 文件,完成安装。
提示
因为本机 VS Code 已经登录过 CodeX,导入到 Antigravity 后,它可以自动复用登录状态,我这边没有再走一次登录流程。

优化编辑器配置

除了扩展市场和插件,还有几处小改动,让整体体验更接近 VS Code:

  • 主题:选择和 VS Code 相同的配色方案,减少视觉切换成本,我选择使用 GitHub Theme 和 vscode-icons。
  • Editor Settings:在“Open Editor Settings”里,把缩进、格式化、行宽等参数改成自己在 VS Code 里的那一套。这些我都定义在了 workspace 的 settings.json 里了,无需迁移。

做完这些之后,编辑区几乎就是一个“带智能体控制台的 VS Code”。

遗留问题

要想彻底从 VS Code/GitHub Copilot 迁移到 Antigravity,我目前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:

  • 自定义能力受限:Antigravity 无法像 Copilot Chat 那样支持自定义 prompt 和 Agent,目前只支持“规则”(rules)配置,这限制了更灵活的工作流定制。
  • 模型生态待完善:Antigravity 尚未原生接入各大厂商的最新模型,比如 OpenAI、Anthropic、Microsoft、xAI 等,而 GitHub Copilot 在这方面表现更优。
  • 成本考量
    • 未来的价格预测可能在每月 20 美元起。
    • 目前不支持免费模型,这与 GitHub Copilot(即使是 Copilot Pro 用户也享有免费模型选项)形成对比。
  • 稳定性问题:Agent 在运行过程中经常遇到“Agent terminated due to error”的提示,需要手动重试或开始新会话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流的流畅性。不过我相信这个问题今后可能会得到解决。

GitHub Copilot VS. Antigravity

虽然 Antigravity 在某些方面已经做得很好,但与 GitHub Copilot 和 VS Code 的结合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
我常用的大模型在 VS Code 中都有支持:

图 4: Copilot 支持的大模型(部分)
图 4: Copilot 支持的大模型(部分)

我长期积累的 prompt:

图 5: Copilot chat 可以快速调用自定义 prompt
图 5: Copilot chat 可以快速调用自定义 prompt

我收藏的 agent:

图 6: Copilot chat 可以选择自定义 agent
图 6: Copilot chat 可以选择自定义 agent

下面是我使用 VS Code/VS Code 的一些体会,我觉得暂时无法被其他 IDE 替代:

  • Ask/Edit/Agent/Plan 模式很切合我的工作习惯。
  • 支持自定义 prompt 和 agent,经过我长时间的积累,很多 prompt 和 agent 是我日常使用了,很难再找到其他地方用得上。
  • 模型上新最快,一有新模型出来,GitHub Copilot 就能第一时间用上。
  • 跟 VS Code 配合最好,可以无缝集成,无需额外配置,使用起来非常方便。
  • 更新频繁,我前几天给 VS Code 提交的 Bug 当晚就修复了。
  • Copilot Chat 的快捷键调用十分方便,可以快速调用各种功能。
  • GitHub 为我免费开通了 Pro 账户,虽然每月 premium 调用额度只有 300 次,但是结合其他插件,比如 AMP、Codex、Droid、Qwen 等,可以实现更高效的工作流程。即使将来开通了付费账户,10 美元每月的费用,也在同类产品中具有很高的性价比。

实践经验

最后几条目前实际使用中的经验,偏主观,但也可以当作参考:

  • 建议不要把 Antigravity 当成“VS Code + 聊天框”,要用它的智能体功能做成完整任务:让智能体先给出计划,再执行修改。
  • 每次大的改动都新开一个 Git 分支,把智能体的行为限制在分支里,所有 diff 走正常的拉取请求(PR, Pull Request)流程。
  • 对智能体的输出尽量要求有“产物(Artifacts)”(方案、计划、测试说明),而不是只看最终代码,这样方便回溯和复盘。
  • VS Code 里已经非常顺手的插件(AMP、CodeX 这种)可以直接迁移过来,减少切换 IDE 的认知负担,把精力集中在体验新的智能体工作流上。

总结

目前我的体验是:Antigravity 负责提供更强的智能体能力和多视图控制台,而通过上述几步,把界面和插件生态调得足够接近 VS Code,可以比较平滑地迁移日常开发工作流。

文章导航

评论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