闭源模型不断加速,开源生态被动追赶。工程师真正需要关注的,是基础设施和可控性,而不是表面上的“Twin”现象。
最近看到一封邮件,主题是:“Every Big AI Model Now Has an Open-Source Twin”。直译过来,大意是“每一个大厂闭源模型,现在都有一个开源的孪生兄弟”。
从媒体或 VC 的视角,这是一个极其好讲的故事:闭源发布旗舰模型,社区迅速给出开源对标,形成“开源正在追平闭源”的叙事,生态繁荣、创新加速、未来可期。
但站在长期深耕基础设施、云原生(Cloud Native)、基础架构(Infrastructure)的人视角,这样的说法存在几个问题:
- 它把“节奏同步”讲成了“能力追平”;
- 它忽略了数据、算力和工程体系这些真正决定上限的因素;
- 它模糊了一个关键事实:开源整体处于 被动响应状态 ,而不是并行主导。
本文将从工程与基础设施视角,拆解“Open-Source Twin”叙事的成立程度,并分享我个人更关注的核心问题。
从“有 Twin 了”到“要同步响应”:叙事是怎么被改写的
我们先梳理一下现象。
过去两年,行业内反复出现如下模式:
- 大厂发布闭源旗舰模型(如 GPT-5 系列、Claude 4/4.5、Gemini 2.5 等)。
- 很快出现一批开源对标(如 Qwen、GLM、Yi、K2 等),在参数规模、Benchmark 指标上做对齐。
- 媒体和社区开始用“开源 Twin”“平替”“对标款”等词汇传播。
仅看这一层,容易得出乐观结论:开源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对标能力,闭源再怎么跑,社区都能跟上。
但更关键的问题是:谁在定义节奏,谁在制定玩法,谁在承担真实成本。
目前结构非常清晰:
- 节奏由闭源大厂定义:决定何时提升推理能力、拉长上下文、推动多模态、推理特化(如 R1 系列)。
- 开源生态被动启动响应机制:每次闭源升级,都会引导新一轮“开源对标”。
换句话说,现在的模式不是大家并行创新、互相激发,而是闭源在赛道最前面不断换挡、变道,开源在后面不断调档、调整路线,确保自己至少不被甩出视野。
“Every Big AI Model Has an Open-Source Twin”这句话,从工程视角重写,更接近:
Every Big AI Model Now Forces an Open-Source Response.
开源生态现在到底在“同步”什么
理解“同步响应”现象,至少要分三类。
在进入列表之前,先补充背景:闭源旗舰模型每次更新,不只是“参数更多、指标更高”,而是在不断 重写约束条件 ,包括推理成本、交互形态、上下文长度、多模态一致性、推理过程可解释性等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开源要同步的不是单纯的“分数”,而是越来越复杂的 目标函数(Objective Function)。
同步的是能力上限的“想象边界”
闭源模型本质上在扩展“大家觉得一个模型应该能做到什么”的边界,例如:
- 从纯文本到文本 + 图像 + 音频 + 视频;
- 从单轮问答到工程级推理、写代码、调试、修复、重构;
- 从几千 token 上下文到十万级甚至更长;
- 从“黑箱输出”到具备思维链条、推理轨迹、可校验输出。
开源模型随后会对齐目标:“我们也要长上下文、也要多模态、也要会写代码、也要能跑 agent 工作流。”
同步的是接口与使用形态的“期望值”
终端开发者、企业用户一旦被闭源模型教育过一轮:
- 交互延迟可以低到什么程度;
- 上下文可以拉多长而不崩;
- 多模态输入有多顺滑;
- 推理过程有多“聪明”;
他们对 任何开源模型 的期待都会被重新标定。
于是开源不得不做几件事:
- 在推理框架层面不断优化,如 vLLM、SGLang、TGI 等,尽量缩小 latency 差距;
- 在 Serving 形态上贴近闭源体验,例如兼容 OpenAI API、提供更友好的 SDK;
- 在多模态、长上下文上强行补课,即便训练成本极高。
同步的是“表面指标”,而不是“完整能力”
从 Benchmark 角度,开源确实可以在一批公开测试集上追到 80%–90%:
- MMLU、GSM8K、HumanEval;
- 常见的推理、阅读理解、代码生成指标。
但这些指标只能反映 表层能力,而不是:
- 对长尾问题的稳健性;
- 在复杂、多步骤场景下的稳健性;
- 在大规模生产系统中的稳定性与可控性;
- 在长期演进中的“工程健康度”。
这也是我不太认同“Twin”这个词的原因之一:它用一层指标的相似,掩盖了底层结构的巨大差异。
为什么“开源 Twin”听起来很好,实际偏离了核心矛盾
从基础设施和工程角度看,现在的问题从来不是“开源能不能抄到一个差不多的架构出来”,而是:
谁能大规模、可持续地管理数据、算力、调度系统和工程团队,构建长期演化的模型生产流水线。
这里有三个关键矛盾。
数据不可获得,训练 recipe 不可完整复现
开源可以复现大致的网络结构、优化技巧,但拿不到:
- 闭源的数据来源和清洗标准;
- 过滤策略、去毒、对齐细节;
- 大规模合成数据的生成与选优方法。
结果是:就算你把参数堆到类似规模,跑到类似步骤,效果也未必能真正对齐。
很多开源项目事实上只能用更粗糙的数据、更有限的算力预算、更保守的训练策略,逼近一个“可用但并不稳定”的状态。
算力差距是结构性的,不是靠一两次筹资能补上的
训练旗舰模型需要的算力,不是几百张卡、几千张卡的问题,而是 结构性长期投入。
开源阵营里,能接近这个量级的通常有几个特征:
- 背后依靠大公司或国家级实验室;
- 资金不是社区捐赠,而是实打实的业务预算;
- 算力供给可以长期规划,而不是一次性“烧一把”。
现实情况是:
- 真正有能力做“旗舰级开源模型”的主体,本质上也是“机构”,而不是松散的个人社区;
- 所谓“开源 Twin”背后,多半是有企业背书、有产品目标、有商业诉求的。
从这个角度讲,“开源 vs 闭源”更像是“多家大厂 vs 几家巨头”,而不是“社区 vs 公司”。
架构“复现”不等于架构“主导”
很多开源模型在架构上看起来跟闭源非常像:
- Transformer 变体、MoE 变体;
- 决策层上做了一些轻微改造;
- 某些地方加入了一点推理优化。
但从产业力量格局来看,真正推动这些架构走向生产规模、验证可行性的人,还是闭源一侧。开源主要做的是:
- 验证闭源路线在弱算力上的可行性;
- 探索“小一点、便宜一点”的近似方案;
- 在特定场景下做裁剪与适配。
所以,“Twin”这个词更像是市场部的说法,而不是工程团队的说法。
从我的视角:这场游戏真正重要的是什么
作为云原生、服务网格(Service Mesh)、分布式系统(Distributed System)领域的工程师,现在看 AI Infra 时的惯性思维是:
把“模型”当作系统中的一个组件,进一步关注其依赖的基础设施、调度系统和工程流水线。
在这个视角下,所谓“每个闭源模型都有开源 Twin”,真正让我在意的是下面这几件事。
开源模型能否长期在生产环境中“站得住”
关注点不是能不能跑 demo,而是:
- 版本升级有没有清晰节奏;
- 回滚与兼容策略是否健全;
- 模型权重、推理框架、配置之间有没有良好的演进轨迹;
- 整个栈在可观测性、排障能力上是否可控。
如果这些基础设施层不成熟,所谓“Twin”就只是“我也有一个看上去差不多的东西,但别问我能不能撑住你线上业务”。
训练与推理基础设施是否形成可复制的“工程范式(Engineering Paradigm)”
开源领域真正有价值的是能否形成统一、可教、可迁移的工程范式,例如:
- 训练流水线:数据准备 → 预处理 → 训练 → 评估 → 对齐 → 部署;
- 推理基础设施:vLLM / SGLang / TGI 等如何在不同 GPU 拓扑下保持一致表现;
- 调度与资源管理:在 Kubernetes、云原生基础设施上,如何管理大规模推理负载。
如果这些能沉淀下来,“开源 Twin”就不只是表面上的“也有一个模型”,而是有一整套可复用、透明、可学习的工程体系。
开源的真正价值:可控性和议价权,而不是绝对性能
现实地讲,可预见时间内闭源旗舰在 综合能力 上仍会领先:更大规模、更复杂训练、更好数据、更丰富场景调优。
对企业和开发者来说,开源的重要价值不在于“我要完全替代掉闭源”,而在于:
- 保持技术路线的可控性;
- 获取一定的议价权,不至于被某一家厂商锁死;
- 在隐私敏感、合规要求高的场景里,建立自己的模型栈。
从这个角度看,“Twin”这个词应该冷静重写成:
开源在很多场景下,可以提供一条可控、成本更灵活的替代路径,但它不是闭源的镜像,而是另一个工程决策空间。
对工程师和团队的现实建议:别迷信“Twin”,看清结构
在进入最后小结前,分享我个人对这个话题的可执行观点。
前提是:如果你是工程师、架构师或技术负责人,真正要做的决策不是“站开源还是闭源”,而是:
在你的业务约束下,如何组合闭源 API、开源权重、自建基础设施,得到一个 可演化、可观测、可迁移 的系统。
在这个前提下,“Every Big AI Model Has an Open-Source Twin”可以拆成几条冷静判断:
- 看到“开源 Twin”,先问自己:它能否在你的生产环境里长久稳定地跑,而不是只跑基准测试。
- 真正要深入理解的是:它背后有没有一套清晰的训练/ 推理基础设施故事,而不是只有权重链接。
- 把“开源 vs 闭源”的问题,重写成“我在哪些环节必须要闭源(能力/ 成本),在哪些环节必须要开源(可控/ 合规)。”
- 如果你做的是基础设施和平台层,更要关注:
- 如何让不同模型在统一的调度、监控、日志体系下以一致方式运行;
- 如何在 Kubernetes / 云原生栈上,把大模型当成一个可观察、可治理的服务,而不是神秘黑箱。
总结
闭源旗舰不断加速、换挡、增加维度,开源生态被迫形成越来越成熟的同步响应机制。真正决定双方距离的,是数据、算力和工程基础设施,而不是一两次模型 release。
对我个人来说,关注点会继续放在:
- 推理基础设施(如 vLLM、SGLang、TGI 等)的演进;
- 训练与调度:在云原生环境下如何稳定管理模型生命周期;
- 工程范式的沉淀:如何从“跑得起来”走向“可复现、可维护、可演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