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随着 AI 的快速发展,我有幸完成了哈佛大学教材《Machine Learning Systems》(中文译名:《机器学习系统教程:AI 工程原理与实践》)的翻译工作。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教材,更是一部关于 AI 未来的宣言。作为译者,我希望通过这个中文版,让更多中文读者能够接触到 Vijay Janapa Reddi 教授的深刻洞见,并从中获益。
正如 Vijay 教授在作者序中所言,AI 必将深刻重塑我们的世界,但我们必须培养负责任的 AI 工程师,让 AI 的红利惠及所有人。这本书正是为此而生,系统性地介绍了从算法到生产的机器学习系统工程。我在译者序中也提到,这本书特别适合云原生工程师转型 AI 原生,帮助大家补齐底层知识体系。

中文版由我独立翻译,保留了图书的原意和结构,去掉了测验及交互式内容。中文版未在原书的 GitHub 仓库中,而是由我独立维护,并提供 PDF 版本下载。但因为中文版采用 Hugo 和标准 Markdown 格式撰写,与英文版在排版和格式上有所不同,建议直接 在线阅读 。
这本书的来历
《Machine Learning Systems》源自哈佛大学的 CS249r 课程,由 Vijay Janapa Reddi 教授主导整理与编辑。教授在序言中分享了编写本书的初衷:AI 有潜力解决全球性难题,但我们需要培养能够将创新转化为可扩展系统的工程师。这本书正是课堂产出与社区协作的结晶,聚焦系统视角的机器学习工程。
书籍不仅讨论模型训练,还强调真实世界的部署、监控和优化。该项目采用 CC BY‑NC‑SA 4.0 许可,计划在 2026 年由 MIT Press 出版纸质版。
为什么要翻译
Vijay 教授强调知识普惠的重要性,我深感认同。在译者序中,我提到随着技术范式的演进,云原生工程师正面临向 AI 原生转型的挑战。这本书正好填补了中文世界的空白:
- 补充资源空白:中文世界缺乏系统化讲解机器学习系统工程的教材,大多侧重算法而非工程实践。
- 落地能力为关键:AI 工程化趋势下,能构建可维护 ML 系统的工程师日益稀缺。翻译优秀教材能降低门槛。
- 开源协作精神:原书本身就是协作结晶,翻译有助于中文教学的复用与贡献。
目标读者
这本书适合各类从业者:
- 学生群体:有 ML 基础,希望理解完整生命周期的本科生与研究生。
- 工程师:后端/系统工程师关注生产化部署,数据工程师与 MLOps 从业者聚焦管线与监控。
- 硬件开发者:进阶的嵌入式开发者,书中涵盖 Edge AI 与 TinyML。
如果你偏好纯理论,这本书更强调工程权衡与实践。
内容概览(要点)
书籍内容宽泛实用,涵盖:
- 系统设计:模块组织、接口设计与架构权衡。
- 数据工程:收集、标注、版本管理与质量保障。
- 训练优化:硬件感知训练、加速、压缩与推理优化。
- 部署服务:原型到线上、延迟与吞吐考量。
- MLOps 监控:CI/CD、验证、监控与告警。
- Edge AI:资源受限设备的系统设计与实验套件(如 TinyTorch)。
- 动手实验室:配套实验、硬件套件与课程作业。
作者结合理论、原则与实例,提供可直接借鉴的实战建议,适合课堂与工程参考。
翻译工作
- 完整翻译正文与图表,保留署名与出处。
- 校对润色,确保术语一致与可读性,遵循项目规范。
- 添加本地化说明,便于国内环境复现。
注意:原书 CC BY‑NC‑SA 4.0 许可;中文版为个人翻译发布,非开源。商用或再发布请联系原作者及译者。
如何阅读与使用
- 优先在线阅读:建议直接访问 https://jimmysong.io/book/ml-systems/ 以获得最佳体验。
- 教学使用:教师可参考原书课程材料,将章节嵌入大纲。
- 实践复现:配合 labs 与工具动手实验。
中文版在线提供,适合教学与自学。如需离线或教学副本,请通过网站联系。
贡献与反馈
欢迎 与我联系 反馈翻译改进,或在书籍页面下方评论。
原书内容建议直接在 GitHub 提交 Issue/PR。
参考
- 官方网站: https://mlsysbook.ai
- GitHub: https://github.com/harvard-edge/cs249r_book
- 英文 PDF: https://mlsysbook.ai/pdf
总结
《机器学习系统教程:AI 工程原理与实践》将系统工程与 ML 实践完美结合。翻译成中文,是为了让更多人掌握端到端思维,共建 AI 未来。欢迎阅读、分享你的想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