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,开源软件办公室(OSPO)已经不再是新鲜概念。从 Linux Foundation 发布的最新报告 The 2025 State of OSPOs and Open Source Management 中可以看到,OSPO 正在从单纯的合规与安全检查角色,逐渐演变为企业在开源、AI、安全与文化上的战略中枢。
2025 年 OSPO 的现状与趋势
下图展示了 2025 年 OSPO(开源项目办公室)与开源管理的现状。

开源安全与合规
- 92% 的 OSPO 参与开源安全工作。
- 42% 在做决策,50% 提供顾问支持。
- 49% 使用内部合规流程,36% 做法律风险管理,35% 做活动报告。
生成式 AI 与新兴技术
- 79% 的 OSPO 在管理生成式 AI 风险方面被认为有效(2024 年是 65%)。
- 66% 的 OSPO 已做好迎接新兴技术(如生成式 AI、云原生基础设施)的准备。
上游贡献与社区参与
- 有 OSPO 的组织 2.5 倍更可能允许上游贡献(70% vs. 30%)。
- 有 OSPO 的组织 近 2 倍更可能鼓励开源贡献(59% vs. 30%)。
- 92% 的学术 OSPO 报告其主要成果是提升了开源技能。
组织挑战
- 40% 面临战略缺口。
- 35% 缺乏高层支持。
- 35% 难以证明 ROI。
对企业的积极影响
- 88% 的组织认为 OSPO 提升了软件质量和安全性。
- 85% 的组织获得了在开源生态中的更大影响力。
- 89% 的组织开发者体验得到改善。
发展趋势
- 计划在两年内建立 OSPO 的组织数量增长 3 倍(从 2024 年的 15% 到 2025 年的 45%)。
- 改善开发者体验是主要推动力。
对全球而言,这是 OSPO 成熟化的阶段;而对中国企业来说,虽然还存在差距和挑战,但在 AI 原生时代,开源与 OSPO 可能迎来一个新的窗口期。这是一个谨慎乐观的理由。
全球趋势:OSPO 的升级
Linux Foundation 的报告总结了几个关键趋势:
- 安全与合规仍是核心:92% 的 OSPO 参与安全事务,越来越多开始负责 AI 风险治理。
- 上游贡献常态化:有 OSPO 的组织普遍更鼓励开发者参与社区,而不仅仅是“用开源”。
- 开发者体验与生态影响力增强:88% 的组织认为 OSPO 提升了软件质量,85% 认为提升了在社区的影响力。
- 挑战依然存在:ROI 难以衡量,高层支持不足,仍是 OSPO 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痛点。
这说明:OSPO 已经走向战略层面,但也还没有找到完全稳固的商业与治理模式。
中国头部企业的 OSPO 与开源实践
虽然国内公司鲜少公开对外强调“OSPO”的组织形态,但从开源项目与社区运营中可以看到影子:
- 阿里巴巴:通过 ModelScope、通义千问(Qwen)等开源模型与平台,在 AI 原生时代展现了开放战略。但其开源的治理机制、合规审查和外部社区信任及被诟病已久的“KPI 式开源”仍需要加强。
- 百度:依托 PaddlePaddle 和 Ernie 模型,形成了“框架 + 模型”的开源组合拳。问题在于,如何提升国际化社区的信任与协作。
- 腾讯:在基础设施和工具层面有不少开源项目,但缺乏强烈的“开源战略”叙事。业务线庞杂使得统一的 OSPO 政策更加复杂。
- 字节跳动:在开源社区和 AI 领域有一定参与,但整体透明度不足,更多是“内部治理 + 局部开放”,对外部贡献和开源文化的推动还处于早期。
可以看到,中国的大厂们在“开源项目数量”上已经不弱,但在 制度化的 OSPO 架构、透明度、国际社区信任 等方面还有差距。
为什么我依然谨慎乐观?
- AI 原生时代是转折点 AI 的发展速度,已经让合规、安全、风险管理成为刚需。没有 OSPO 或类似职能的企业,很难在 AI 时代健康地使用和贡献开源。
- 政策与产业趋势在推动 中国的产业政策正在鼓励 AI 安全与开源发展,给企业设立 OSPO 带来外部动力。
- 轻量级模式可行 对大厂来说,设立完整 OSPO 并非难事;对中小企业,可以探索轻量级 OSPO 模式,从“合规 + 内部培训 + 上游协作”入手逐步迭代。
- 文化正在萌芽 开源文化在中国正逐渐扩散:开发者更愿意参与开源,大企业开始通过开源提升影响力。这是 OSPO 长远发展的文化土壤。
结语:谨慎乐观的期待
我对中国 OSPO 的发展保持谨慎乐观态度。谨慎,是因为制度化、透明度、社区信任仍需补课;乐观,是因为在 AI 原生时代,企业几乎不可能绕开开源和 OSPO,反而更有动力去建设和优化它。
未来几年,也许中国的大公司会逐渐拿出真正意义上的 OSPO 成果:
- 不只是开源项目的数量,而是治理的成熟度;
- 不只是技术开放,而是社区参与与国际信任;
- 不只是合规与防守,而是通过开源创造新的创新机遇。
这是我期待看到的,也是 OSPO 在中国能否走向成熟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