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稿
世界模型:AI 正在从“读写时代”跃迁到“构建世界时代”
世界模型让 AI 不再局限于语言处理,而是具备理解、推演和操作真实世界的能力,这是未来十年智能系统的核心突破。
为什么语言智能难以迈向空间智能
当前主流的大语言模型(LLM, Large Language Model)仍以“语言智能”为主轴,但其能力边界已逐渐显现。李飞飞提出,LLM 本质上是“wordsmiths in the dark”——擅长文本生成,却难以理解世界的真实运作。
语言智能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- 缺乏几何一致性:模型无法判断距离、方向、位置等空间关系。
- 缺乏物理一致性:难以预测物体运动、因果关系与动力学变化。
- 缺乏持续性:视频生成仅能维持短暂片段,因缺乏“世界状态”支撑。
因此,语言模型擅长描述,却难以处理真实世界的复杂结构与动态变化。
世界模型的三大核心原则
为突破上述瓶颈,世界模型(World Models)应具备以下能力结构:
- Generative:生成一致性世界(几何/物理/动态)
- Multimodal:多模态空间理解(视频/深度/动作)
- Interactive:交互式世界预测(Action → Next State)
世界模型对 AI 基础设施的重塑
世界模型的提出,对底层基础设施提出了全新要求,远超传统 LLM 的架构设计。
- GPU 调度:需要支持视频级训练与长序列空间记忆,资源消耗远高于 KV Cache。
- 数据系统:依赖海量视频、多视角、深度数据,要求从二维画面推断三维结构。
- 运行时架构:推理对象从“文本 token 流”转变为“世界状态图”,需具备 3D/4D 感知结构、空间记忆,并与渲染/仿真引擎深度耦合。
这意味着,下一代 AI Runtime 将完全不同于现有的 vLLM 或 SGLang。
世界模型的应用场景
空间智能的落地应用,正在重塑内容创作、机器人系统与科研模拟等领域:
- 内容创作:从生成静态图像,进化到生成可编辑的虚拟世界。
- 机器人:不仅能执行动作,还能理解、推演并与环境相互作用。
- 科研模拟:从描述世界,迈向真实世界的动态模拟。
世界模型实现了创造能力与具身智能(Embodied Intelligence)的统一。
技术演进路线图
下方流程图展示了 AI 智能体系从语言智能到世界模型的演进路径,以及各阶段的能力分层。
世界模型为何成为未来十年的核心方向
李飞飞认为,世界模型将成为未来十年 AI 领域的主导挑战。语言智能与空间智能之间存在层级关系,世界模型并非替代 LLM,而是为智能系统补足“世界感知与推演”的基础能力。
这将深刻影响:
- AI 运行时架构
- 数据体系设计
- GPU 调度技术
- Agent 工作方式
- 机器人智能的底层结构
- 创作工具链的基础架构
工程化视角下的趋势判断
结合云原生与 AI 基础设施的长期实践,可以明确看到:
- AI Infra 将从“高速 token 推理”转向“世界状态推演”
- 多模态成为世界模型的输入通道,而非最终目标
- 视频级数据管线将成为 AI 研发的标准配置
- 世界模型需要全新的 Runtime、缓存与架构设计
- Kubernetes、GPU 与世界模型将构成未来 AI 工程栈的基础设施组合
总结
世界模型的出现,标志着 AI 正在从“读写时代”迈向“构建世界时代”。它不仅突破了语言智能的边界,更为 AI 赋予了理解、推演和操作真实世界的能力。未来,空间智能与具身智能将成为智能系统的核心驱动力,推动 AI 基础设施与应用架构的全面升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