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ansformer 是什么?
Transformer 是现代大模型的“发动机”。你无需懂数学推导,也能用云原生工程师的视角彻底理解它的本质。
Transformer 是什么?
Transformer 是所有现代大语言模型(LLM)的基础架构,就像 Kubernetes 之于云原生。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自然语言处理(NLP,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)领域。
Transformer 主要解决了两个核心问题:
- 如何理解一段话中哪些信息最重要?
- 如何并行处理海量文本,不像循环神经网络(RNN,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)那样慢吞吞?
答案就是:自注意力机制(Self-Attention)+ 全并行结构(Parallel Architecture)= Transformer
Transformer 为什么重要?
如果把大语言模型看作一个“能够理解和生成文本的系统”,那么 Transformer 就是它的底层引擎。
Transformer 的架构让模型能够:
- 自动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
- 实现完全并行训练,极大提升效率
- 支持扩展到图像、语音等多模态任务
从云原生工程师视角理解 Transformer
从工程角度来看,Transformer 可以拆分为三大部分:
- Embedding(输入适配器):将文本转为向量表示,加入位置信息。
- Encoder / Decoder(两段式处理流水线):分别负责理解输入和生成输出。
- Self-Attention(智能调度器):动态决定每个 token 关注哪些信息。
下图展示了经典的 Transformer 模型结构(工程改良版):
上图中,输入经过 Embedding 后,分别进入 Encoder 和 Decoder 堆栈,最终输出语义结果。
Transformer 的核心:它像一个“智能调度系统”
Transformer 的核心机制是自注意力(Self-Attention),你可以把它类比为 Kubernetes 的 scheduler,只不过它调度的不是 Pod,而是“文本中的信息”。
Self-Attention = 决定当前 token 该关注哪些历史 token
下表展示了 Attention 机制与调度系统的类比关系:
| 概念 | 类比 | 意义 |
|---|---|---|
| Query (Q) | 当前资源请求的属性 | 我现在需要什么? |
| Key (K) | 所有候选资源的属性 | 谁能满足我? |
| Value (V) | 资源的实际内容 | 最终要用的信息 |
Attention 的工作流程可以总结为:
- 匹配 Query 和 Key,计算相似度
- 通过 Softmax 得到注意力权重
- 用权重加权 Value,得到最终信息
这就像 Scheduler:
- 查看当前调度请求(Q)
- 查看所有 Node 信息(K)
- 计算得分(注意力权重)
- 选择最合适的 Node(V)
Self-Attention 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?(工程师友好版)
下面这张示意图展示了 Self-Attention 的内部计算流程:
在这个流程中:
- Q 决定“我想找什么”
- K 决定“我能提供什么”
- 相似度越高说明越相关
- 权重越高代表越重要
- 权重 × V 的结果就是模型真正关心的上下文
Multi-Head Attention:不是一个调度器,而是 N 个
多头注意力(Multi-Head Attention)机制可以理解为多个调度器并行工作,每个 Head 关注不同的语义特征(如位置、语法、实体关系、长距离依赖等)。
下图展示了多头注意力的结构:
工程视角下:
- 多头 = 多视角
- 拼接后合并 = 整体理解语义
Feed Forward Network(FFN):类似业务逻辑处理器
Self-Attention 负责捕获“关系”,而前馈网络(Feed Forward Network, FFN)则负责捕获“模式”。
可以类比 Service Mesh 架构:
- Self-Attention 像 Envoy Sidecar:负责路由和策略
- FFN 像 Workload:决定业务逻辑(如转换、推断)
每层 Transformer block 的结构如下:
Attention → FFN → 输出
这种结构让模型既能理解上下文关系,又能执行语义级别的处理。
Residual + LayerNorm:像 Sidecar 的校验和稳定机制
没有残差连接(Residual),模型会:
- 无法训练深层结构
- 信息容易丢失
- 梯度会爆炸或消失
你可以把它理解成:
- 残差连接 = 保留原始输入的旁路(类似 Kubernetes controller 的对照原状态)
- LayerNorm = 每层的健康检查与校验器(保持数值稳定)
下图展示了 Residual 和 LayerNorm 的组合结构:
这种设计保证了模型的稳定性和可训练性。
Encoder vs Decoder:为什么 LLM 只用 Decoder?
早期 Transformer 架构包含 Encoder 和 Decoder 两部分:
| 组件 | 用途 | 应用 |
|---|---|---|
| Encoder | 提取输入的语义表示 | 翻译、分类 |
| Decoder | 根据上下文逐字生成内容 | LLM、文本生成 |
大语言模型(如 GPT 系列)只使用 Decoder 堆栈,因为它:
- 逐字生成
- 需要掩码自注意力(防止偷看未来)
- 天然适合对话与生成式任务
一句话总结:
LLM 是纯 Decoder Transformer
总结
Transformer 可以被看作:
- 能够自动确定“该关注什么信息”的智能调度系统
- 能并行处理所有输入的结构化计算图
- 由 Attention + FFN 组成的深度流水线处理架构
它之所以能引领 AI 时代,原因在于:
- 能理解长距离依赖
- 能完全并行训练(比 RNN 快 100 倍)
- 能扩展到图像、语音、多模态
- 能利用 KV Cache 实现高速推理
- 是所有现代大语言模型(LLM, Large Language Model)的底层架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