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稿

企业级 AI 平台化与多智能体基础设施演进

平台化的本质,是用系统工程思维重塑 AI 的可扩展性与协作边界。

前言

AI 的快速普及,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“功能性 AI 应用”走向“平台化 AI 基础设施”的建设。与早期孤立的模型调用或 prompt 实验不同,企业级 AI 平台化的核心目标是可扩展性、可治理性与复用性

LinkedIn、Uber、OpenAI、DoorDash 等公司都在逐步形成自己的“AI 平台栈(AI Platform Stack)”,实现从模型到智能体(Agent)的工程化演进。

本文将以 LinkedIn 的平台化实践为蓝本,抽象企业在建设 AI 平台与多智能体基础设施时的通用模式、技术栈结构与组织演进规律。

平台化的起点:从孤立实验到统一栈

在 AI 早期落地阶段,不同业务团队往往各自尝试使用大模型构建小功能模块。例如:

  • 内容生成、摘要、问答
  • 招聘助手、邮件撰写助手
  • 文档分析、语义推荐等

这些 “孤岛式实验” 通常直接在应用层封装模型调用,没有统一的 Prompt、技能(Skill,技能)、记忆(Memory,记忆)体系。

结果是:

  • 每个团队都在重复构建相似的调用逻辑
  • Prompt 无法共享或治理
  • 无法形成跨产品的数据与智能积累

企业级平台化的第一步,就是要打破这种分散实验状态,实现应用栈(Application Stack)统一,为后续的治理与复用打下基础。

AI 应用栈的核心层次

企业级 AI 平台的技术架构可以分为多个核心层次。下图以 Mermaid 图形式展示了 LinkedIn 等企业的典型平台分层:

图 1: 企业级 AI 平台分层结构
图 1: 企业级 AI 平台分层结构

每一层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责,下面对各层进行简要说明。

模型接入与治理层(Model & Policy Layer)

该层为企业提供统一的模型接入网关(可兼容 OpenAI API 规范),支持外部 API(如 OpenAI、Claude、Gemini)与内部微调模型共存,并引入负责任 AI(Responsible AI)机制,如内容审查、配额控制、日志追踪等。

应用栈(Application Stack)

在应用栈层,企业通常会统一开发语言(如 LinkedIn 选择全 Python 化,以 LangChain 为核心框架),通过内部 SDK 抽象标准接口,避免锁定具体框架。基础组件包括:

  • Prompt Source of Truth(提示词真源系统)
  • Skill Registry(技能注册中心)
  • Memory Layer(记忆系统)

Agent 框架层(Agent Framework)

该层通过 LangGraph 或自研 DSL 实现任务分解、工具调用、状态追踪,并提供 Agent Schema(输入/输出契约)与生命周期管理能力。

多智能体编排层(Multi-Agent Orchestration)

多智能体编排层利用企业现有基础设施(如 Messaging、Kafka、EventBus)实现 Agent 间通信,支持异步、流式、多线程任务调度,并内置 Human-in-the-Loop(HITL,人类参与环节)审批节点,实现人机协同控制。

平台治理与观测层(Governance & Observability)

该层在开发阶段使用 LangSmith 进行追踪与调试,生产环境则采用 OpenTelemetry(OTel)进行端到端可观测性,并提供 Playground、评测体系与审计追踪能力。

Prompt、Skill、Memory 的三维体系

在企业级 AI 平台中,Prompt、Skill 与 Memory 是 AI 智能的三大中枢。下表总结了三者的主要职责与平台化目标:

中枢主要职责平台化目标
Prompt Source of Truth统一模板、版本控制、审核实现可治理的 PromptOps
Skill Registry定义模型可调用的 API / 工具形成标准化的 API 能力图谱
Memory System存储交互上下文与经验偏好支撑个性化与长期上下文
表 1: AI 平台三大中枢体系

在实际工程中,Prompt 层通常通过 Jinja 模板集中管理,配合版本灰度发布。Skill 层引入自动注册与人工审查机制,避免重复定义。Memory 层则分为会话上下文(Conversational Memory)和经验记忆(Experiential Memory),未来趋势是整合为“统一认知记忆层(Unified Cognitive Memory)”,以增强 Agent 的长期上下文与个性化能力。

从 Assistant 到 Agent:企业智能体的演化逻辑

企业平台从“助手(Assistant)”升级为“智能体(Agent)”,两者在能力与适用场景上存在明显差异。下表对比了两者的主要特征:

类型特点适用场景
Assistant单轮问答、任务受限、Prompt 驱动内容生成、问答、摘要
Agent多步推理、任务分解、技能调用、自主执行招聘助手、分析决策、运维优化
表 2: Assistant 与 Agent 对比

设计企业级 Agent 时,需关注以下要点:

  • 明确任务契约(Contract):每个 Agent 有输入/输出 Schema
  • 注册与发现(Registry):Agent 被注册到平台中心,支持复用
  • 编排机制(Orchestration):借助消息系统协调多 Agent 工作
  • 人机协同(HITL):关键决策需人工确认,保证可控性
  • 可观测性:所有推理步骤与调用链都可追踪

AI 可观测性与工程化反馈闭环

AI 系统的复杂性在于其不仅是软件系统,还包含非确定性的模型行为。因此,可观测性(Observability)成为 AI 平台的工程生命线。

下图展示了 LinkedIn 的双层观测体系:

图 2: AI 平台可观测性闭环
图 2: AI 平台可观测性闭环

通过 LangSmith(开发期)和 OpenTelemetry(生产期)的组合,工程团队可以对非确定性 LLM 行为进行可重放、可解释、可评估的调试,形成持续反馈闭环。

组织与文化的协同演进

平台化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组织演化问题。LinkedIn 在迁移过程中采取了三种有效机制:

  • 语言文化迁移:从 Java 向 Python 生态切换,配合内部培训与结对开发
  • 平台即产品(Platform-as-Product)思维:把开发者当“客户”,强调 DX(Developer Experience)
  • 渐进式迁移:从单一原型到小范围应用,再到全平台推广,避免大规模重构风险

这种技术与组织的协同演进,是平台化成功的关键保障。

未来趋势:开放协议与 Agent 互操作

未来的企业级 AI 平台将不再是封闭系统,而是基于开放协议互联的智能网络。下表列举了当前关键协议及其作用:

协议作用支持者
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)标准化模型与工具的上下文交换接口OpenAI, Anthropic, LinkedIn
A2A(Agent-to-Agent Protocol)使不同 Agent 框架互通Google, LinkedIn 等
LLM Gateway API统一模型接入层Azure, OpenAI, AWS Bedrock 等
表 3: 主流开放协议与支持者

这意味着未来的 AI 平台将走向“多智能体互操作网络(Interoperable Agent Network)”,而非单一平台内部的封闭生态。

总结

企业级 AI 平台化的本质是系统工程。它要求在技术、数据、组织、文化等多维度协同演进,目标不是替代人类,而是让 AI 增强工程师能力,让平台放大人类判断力。这正是“AI 原生基础设施”的灵魂所在。

参考文献

文章导航

章节完成

恭喜完成本章节!下一章节即将开始。下一章节:vLLM

章节概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