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原生基础设施概览
AI 原生基础设施正推动云原生与智能化深度融合,成为新一代应用创新的坚实基石。理解其架构与趋势,是每位云原生开发者迈向 AI 时代的关键一步。
AI Infra 全景图与核心组件
AI Infra(AI 原生基础设施)是支撑生成式 AI 应用的新一代技术栈,融合了模型推理引擎、数据检索组件和云原生技术,为智能应用提供高效、可扩展的运行环境。
从宏观上看,AI Infra 栈主要包括以下层次和核心组件:
LLM 模型与推理引擎:AI Infra 的核心,指大语言模型及其高效推理引擎。例如 UCBerkeley 开源的 vLLM,通过创新的 PagedAttention 技术优化 GPU 内存利用率,可将 LLM 推理吞吐提升数倍。类似的还有 HuggingFace 的 Text Generation Inference (TGI)。这些引擎使我们能够在标准云环境(如 Kubernetes)中部署大模型推理服务,并大幅减少响应延迟和资源浪费。
向量数据库(Vector DB):为 LLM 提供外部知识的语义检索组件。常见实现包括 Milvus、Faiss、Pinecone 等,支持大规模向量相似搜索,是检索增强生成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, RAG)流程的关键环节,用于让模型在回答前查询相关文档,提高准确性。
LLM 应用编排层:封装模型调用、对话状态和工具集成的框架,以简化复杂 AI 应用开发。代表是 LangChain,它作为标准化接口,提供 Prompt 模板、对话内存、工具调用等功能,让开发者像搭积木一样构建聊天机器人、问答系统、AI Agent 等应用。简而言之,LangChain 是一个标准化框架,帮助连接不同 LLM 和数据源,创建复杂工作流。
AI Gateway(AI 网关):部署在应用入口的新型网关层,负责管理客户端与后端 LLM 服务之间的流量和策略。AI Gateway 统一模型接入、支持多模型路由、流量治理,能基于 token 实现使用量计量和费用控制,并提供内容安全过滤、会话状态维护、流式响应等功能。典型实现包括 CNCF 孵化的 EnvoyAI Gateway(基于 EnvoyProxy 构建)、Apache APISIX 的 AIProxy 插件、Kong Gateway 的 AI 模型网关模块等,它们让企业可以通过单一反向代理层路由多种模型服务,并提供统一的接入 API。
上述组件协同工作,构成 AI Infra 的核心架构。
上图说明了用户请求在 AI Infra 各层的流转路径。
用户的请求首先进入 AI 网关进行治理(如身份认证、内容审核、流控),然后由应用编排层(如 LangChain)根据需要查询向量数据库获取知识,并调用底层 LLM 推理引擎生成答案,最后经由网关将响应流式传回用户。
除了上述核心部分,AI Infra 体系还需要有以下重要支撑要素:
- 异构算力基础设施:包括 GPU/NPU 等加速硬件及 Kubernetes 等容器编排系统,以实现对 AI 训练和推理任务的弹性调度和资源隔离。
- 可观测性与 MLOps 支撑:提供对 token 消耗的监控、日志审计、模型版本管理、持续部署等能力,保障 AI 服务的稳定运行和持续改进(相当于 AI 场景下的 APM 和运维工具链)。
简而言之,AI Infra 是建立在云原生技术之上的智能化基础设施栈,通过新增的 AI 组件和机制,成为新一代应用的技术基石。
AI Infra 与传统云原生架构的对比
AI Infra 虽然植根于云原生理念,但与传统云原生基础设施相比,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。
工作负载特性:传统云原生应用多为无状态微服务,易于水平扩展和快速重启;AI 工作负载通常是有状态的(模型上下文、KV 缓存等),计算量大且耗时长,需要高性能计算(GPU/TPU)支持,对低延迟、高吞吐和连续计算有特殊要求。
基础设施层:云原生栈采用 Kubernetes 调度容器、服务网格治理服务间流量、API Gateway 管理北向接口。而在 AI 场景下,这些组件需升级改造:如支持 GPU 等算力的调度框架,分布式训练机制,针对模型推理的路由和负载均衡,按 token 计费的限流策略,以及内容审查和安全治理等。
状态与数据:云原生架构强调应用无状态化和数据持久化解耦,状态多存于数据库;但 AI 应用高度依赖内存状态(模型权重、上下文缓存)和大规模非结构化数据(语料库、向量知识库)。这要求基础设施提供高效的内存管理和数据检索能力,以及对海量嵌入向量的存储查询优化。
弹性伸缩与成本考量:云原生服务一般可快速横向扩容,多副本分担流量。LLM 服务的扩缩容则复杂得多——加载一个大模型副本可能耗费几十秒甚至数分钟,需要预留充足 GPU 内存,并考虑批量并发推理等技术。此外,AI Gateway 引入了基于 token 的用量计费和配额控制,需要在性能和成本之间实时权衡,以避免某些请求过度消耗昂贵的计算资源。
安全与治理:云原生主要关注网络通信加密(MTLS)和访问控制(RBAC)等。而 AI 场景下,除了上述,还要增加内容安全(如敏感信息过滤、提示词防护)、权限治理(不同模型/数据集的访问权限)、行为审计(记录模型输出用于追责)等机制,防范 AI 走岔路。针对 AI Agent 的自主调用,还出现了专门的 Agent Gateway(智能体网关)用于监管 agent-to-agent 及 agent-to-tool 的交互流量。
综上,AI Infra 与 Cloud Native 架构可谓“一脉相承,又推陈出新”——继承了云原生的弹性、自动化理念,同时围绕“大模型”这一新型工作负载引入了新的基础设施创新。随着技术发展,两者将进一步融合,例如将 LLM 服务纳入服务网格统一治理,实现调用链路追踪和熔断等,为 AI 应用提供类似微服务的可观测性与可靠性保障。
云原生架构师如何迁移到 AI 原生
随着大模型与生成式 AI 的崛起,基础设施范式正从“管机器、管应用”向“管智能、管知识”跃迁。许多资深云原生架构师、工程师开始思考如何转型为 AI Infra 架构师,在新领域发挥所长。要实现这一转型,需要在思维模式和技能组合上同步升级:
- 思维模式转变:过去我们设计系统时,“以应用为中心”,关注服务拆分、调用链路、基础设施资源利用。而在 AI 时代,则要转向“以模型和数据为中心”,即不仅关注应用逻辑本身,更关注知识与智能如何融合进系统。例如,考虑如何让模型高效地获取业务知识、如何持续优化模型表现。这要求架构师具备“管智能、管知识”的全局视角,把模型看作动态演进的组件。
- 技能对接:云原生专家已有的优势在于容器化、编排、自动化、分布式系统等经验。这些在 AI Infra 领域依然重要,例如用 Kubernetes 管理 GPU 集群、用 CI/CD 部署模型服务、用 Istio 治理模型流量等。但还需要补充新的技能,包括:理解深度学习原理、熟悉 LLM 服务的性能调优、掌握 MLOps 工具链(模型训练、评估、发布流程)、熟悉异构硬件(GPU/NPUs)的高效利用,以及跨领域协作的能力(与数据科学家、AI 研究员协同)。
- 桥梁型角色:理想的 AI Infra 架构师是“懂 Kubernetes 架构、会流量治理、能设计 AI 平台架构”的复合型人才。例如,Tetrate 团队将服务网格技术迁移应用到 AI 场景,推出了 Tetrate Agent Router Service (TARS) 系统,用于多模型路由、智能负载管理和故障回退。这证明云原生技术在 AI 时代依然适用,只是需要我们换一种方式去应用。在实践中,建议以小步试验开始:比如在现有平台引入一个简单的文本生成 API 网关,或用现有日志系统记录模型输出,逐步积累 AI 场景经验。
因此,转型 AI Infra 工程师并不意味着抛弃原有积累,而是在保留云原生“硬核”技能的基础上,加上一层 AI“软实力”。关键是建立 AI 工程师思维:紧跟前沿模型和论文进展,乐于快速原型验证新的 AI 工具,善于在性能与成本、安全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。这样,云原生专家就能在 AI 时代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,实现个人价值的延续与跃升。
AI Infra 新趋势与未来展望
站在 2025 年,AI 原生基础设施领域呈现出几大关键新趋势,值得云原生开发者关注并提前布局。
检索增强生成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, RAG)
RAG 模式通过在模型生成回答前检索外部知识来增强准确性,已成为企业级应用的标配方案。具体来说,系统会先将用户问题向量化,在向量数据库中查询相关文档,将其结果嵌入到模型的提示上下文,再让 LLM 基于这些真实资料生成回答。这一流程需要高效的知识检索管道支持,包括文档切分、向量索引构建、语义搜索和结果融合等环节。
对于基础设施而言,这意味着需要优化向量数据库的性能、扩展性,并提供便捷的检索 API 供应用调用。例如,一些公司将内部知识库通过 Milvus 等向量引擎接入 ChatGPT,实时为其“补充知识”。可以预见,“知识即服务(Knowledge-as-a-Service)”将成为 AI Infra 的重要组成部分,使每个 LLM 都能接入定制化的实时知识源。
上下文工程(Context Engineering)
随着对话式应用和 Agent 系统变得复杂,“上下文工程”概念应运而生。它关注如何动态构建和维护 LLM 的上下文,以在有限的上下文窗口内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。
相比于简单的 Prompt Engineering,上下文工程涉及:从历史对话中筛选相关内容、对过长的对话进行摘要压缩、将工具调用结果注入上下文等。优秀的上下文管理能显著提升模型回答的连贯性和准确性。基础设施需要支持这样的动态上下文构建机制,比如提供上下文缓存服务,将常用信息缓存以复用,或者通过标准化接口让开发者可以方便地获取历史消息摘要、知识库内容来拼装 Prompt。未来可能出现专门的上下文服务或标准,使不同应用都能轻松利用最佳实践的上下文管理策略。
AI Agent 与 Agent Gateway
AI Agent 指具备自主规划和执行能力的智能体,可以利用 LLM 进行决策,调用工具完成多步骤任务,甚至与其他 Agent 协作。2023 年以来,AutoGPT、BabyAGI 等自主代理的兴起让这一概念备受关注。
对于基础设施而言,Agent 的流量和行为带来了新的挑战:我们需要一个 Agent Gateway(或 AgentMesh)来监管这些自主调用。Agent Gateway 承担了类似服务网关的角色,但对象是 AI Agent 的通信——它需要对接 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)和 A2A(Agent-to-Agent)协议,实现对 Agent 调用的认证和权限校验、频率限制、审计日志,以及多 Agent 之间的对话状态共享等功能。同时,为保证安全,还需提供沙盒环境让 Agent 可以受限地执行代码或操作系统指令,避免失控。
越来越多的开源项目开始关注这一层,例如 agentgateway.dev 提供了集中管理 AI Agent 交互的开源实现。随着 Agentic AI 在运维、自助客服等场景落地,Agent 网关/Agent Mesh 可能成为 AI Infra 下一个重要组件,用于打通多个 Agent 与工具、服务之间的通信总线。
规范驱动开发(Specification-Driven Development, SDD)
在开发方法层面,生成式 AI 还催生了新的范式——规范驱动开发(SDD)。SDD 是指以结构化规范为起点来驱动整个软件开发流程的一种方法论。其核心理念是:与其仅给 LLM 一个模糊的自然语言提示让其编代码,不如先明确写下详尽的需求规范,再让 AI 基于规范来生成设计、代码和测试。
SDD 的兴起在于 LLM 编程助手的早期实践中,人们发现随意的 Prompt 生成代码难以用于严肃工程,输出不稳定且充满猜测。而 SDD 通过先行制定清晰规范,大大降低了 AI 生成时的随机性和误差。GitHub 在 2023 年开源的 SpecKit 项目便是这一思路的探索者:开发者编写 Markdown 规范文档,描述功能需求、验收标准,AI 工具(如 CopilotX)据此自动产出架构方案、任务列表、代码实现直至测试用例,形成一个端到端的自动化闭环。
典型的 SDD 流程包括:
- 规范制定
- 规划设计
- 任务分解
- 实现与测试
- 部署交付
在每个阶段,AI 都参与其中:先根据规范输出架构和方案,再逐步细化任务并生成代码,在生成后自动运行测试验证其是否满足规范要求,最后生成部署脚本,实现自动化闭环。如果某步验证未通过,系统会将错误反馈给 AI,让其调整方案并重试,直到满足预定义条件为止。
采用 SDD 对工程实践带来多方面转变:
- 开发角色变化:开发者从“代码的作者”转变为“规范的制定者和 AI 协作者”。更重要的工作在于明确写好规范、审阅 AI 产出的内容,而具体代码则交由 AI 依据规范生成。这提升了开发抽象层次,让人类专注于需求和设计本身。
- 质量和测试左移:由于规范中嵌入了验收标准,AI 在生成实现时会自动产出相应的测试用例并立即执行,使测试变成开发过程的内置部分。软件质量的保证从“事后调试”转为“事前规定 + 即时验证”,减少低级错误流入成品。
- 可审计性与治理:所有关键行为和规则都被显式写入规范文档(可视为项目的“宪章”),这些规范是版本化、可审核的。这为引入人工审查环节提供了抓手——团队可以像审核代码一样去审核规范修改。同时,借助沙盒和受控运行环境,即使 AI 全自动地执行代码,我们也能通过审查规范 + 监控执行日志的方式确保安全合规。
- 知识沉淀与协作:规范文档本身成为“活文档”,随着项目推进不断完善,始终与最新代码一致。这减少了知识在开发者脑中或过时文档里的流失,新成员加入也能通过阅读规范快速理解系统。而且,由于规范多用自然语言或半结构化格式撰写,也方便业务方或非技术人员参与评审,促进跨角色协作。
SDD 目前仍在探索初期,但其潜力引人瞩目。可以预见,在生成式模型和工具链日趋成熟后,“按规范编程”可能成为 AI 原生时代的重要范式。届时,开发者主要编写和维护的是高层次的规格说明,AI 则负责将其自动化地转化为工作系统。从历史视角看,这类似于从低级语言跃升到高级语言——我们用更抽象的方式告诉计算机“做什么”,至于“怎么做”则由 AI 去推演实现。当然,推行 SDD 也面临挑战:团队需要培养编写高质量规范的能力,建立针对规范的评审和版本控制流程;对于安全要求高的系统,仍需谨慎设计人工校验机制。不过,可以肯定的是,SDD 与 DevOps 思想一旦深度结合(例如形成“Spec → CI → 部署”的全流程自动线),将极大提高软件研发的自动化程度和协同效率。作为云原生开发者,不妨从现在开始关注 SpecKit 等项目,尝试在小型项目中实践规范驱动开发,为未来做好准备。
AI 原生应用的典型开发周期如下:
- 需求 / 场景分析
- 数据准备与知识库构建(或模型微调)
- 模型选择与推理架构配置
- 提示设计与链路编排
- 应用集成与容器部署上线
- 监控反馈与持续改进
该流程涵盖了从需求分析、数据准备、模型选择、推理链路设计、应用集成到上线运维的全周期,强调了 AI Infra 在每一环节的支撑作用。
总结
AI 原生基础设施正站在云原生发展的肩膀上,通过融合模型推理、数据检索和云原生技术,实现基础设施范式从“管机器、管应用”向“管智能、管知识”的跃迁。对于 DevOps 和云原生开发者来说,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我们完全可以凭借已有的工程经验,加上对 AI 技术的学习投入,顺利转型为 AI Infra 领域的架构师和工程师。无论是 RAG、上下文工程这样的新兴模式,还是规范驱动开发这样的方法论变革,都值得我们提前了解和尝试。可以预见,AI 原生基础设施将持续创新,成为智能时代应用创新的坚实基石。让我们拥抱变化,推动云原生与 AI 技术的深度结合,在下一波浪潮中保持引领者的姿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