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稿
大模型时代的开源生态
如果说前一章让我们了解了 AI 技术的理论与方法,那么这一章将目光投向大模型时代蓬勃发展的开源生态。在过去几年中,AI 开源社区涌现出大量令人兴奋的项目和成果,各种开源大模型纷纷问世,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。从全球的 Llama、Mistral,到国内的 ChatGLM、Baichuan、Qwen 以及新近崛起的 DeepSeek 等,本章会概览主流开源大模型,介绍它们的特色与用途。我们将按模型的应用领域分类讨论,比如哪些适合通用对话,哪些专长代码生成,哪些支持多模态等。同时,部署和推理的大模型工具生态也在快速演进,例如 Ollama、vLLM、llama.cpp 等,它们极大降低了使用开源模型的门槛。本章会对比这些工具的功能和适用场景。
此外,本章参考并整合了基于社区行为数据的全景与趋势洞察(例如采用 OpenRank 指标的生态全景分析)。这些数据表明:开源大模型生态在短时间内迭代极快——既有新锐项目迅速崛起,也有曾经的明星项目被迫出局;生态中的项目横跨 AI Infra、AI Agent、AI Data 等多个技术方向,且呈现出明显的语言层级分工(Python 在基础设施层占主导、TypeScript 在应用层活跃)。我们会在后续小节中结合社区活跃度、许可证趋势与技术走向,给出更具操作性的选择与部署建议。
除了罗列模型和工具,我们更关注如何做选择:面对众多开源模型,该如何根据需求挑选合适的?每种模型背后有哪些优缺点(性能、数据集、许可证…)?部署时要注意什么?针对这些问题,我们将在本章深入分析,为开发者提供决策建议。每节末尾依然会给出开发者贴士和避坑指南,帮助大家在拥抱开源大模型的同时,避免常见雷区、高效推进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