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稿
架构设计与最佳实践
MCP 协议重塑了 AI 与工具集成的范式,让模型能力像乐高一样自由拼装,推动智能应用生态迈向标准化与可组合未来。
项目架构范式
根据 MCP 协议构建应用时,可遵循以下典型架构:
- 单机 Agent 系统:在桌面或 IDE 内运行 MCP 客户端,启动一个或多个本地 MCP 服务器(如 Filesystem、Git、Memory),用于访问本地文件和代码。适合个人开发者或离线场景。
- 微服务模式:将 MCP 服务器作为独立容器部署,通过 HTTP 与主机和客户端通信。每个服务器负责单一功能(单一职责原则),方便扩展和维护。
- 混合模式:本地运行部分服务器(如文件系统和数据库),同时连接远程 SaaS 服务器(如 Asana、Stripe)。需要注意不同传输方式的安全和认证,实现全链路加密。
性能与可伸缩性
为保证高并发场景下的响应时间,可采取以下措施:
- 异步编程:利用 Python 的
asyncio或 Node.js 的事件循环处理多个并行请求。 - 连接池:针对数据库或第三方 API 建立连接池,避免频繁创建与销毁连接。
- 缓存层:对频繁读取的数据(如配置项、静态文件)使用缓存,提高吞吐率。
- 分页与流式传输:当工具返回大量数据时,使用分页(如
tools/list的cursor参数)或 SSE 流式返回,减轻单次传输压力。
安全与合规
在生产环境中使用 MCP 时,必须重视安全:
- 身份认证与授权:采用 OAuth 2.1、JWT 等认证机制,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和应用能够连接服务器。
- 最小权限原则:服务器仅请求执行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,防止权限滥用。
- 严格审查第三方服务器:远程服务器由第三方运营,应审查其安全实践和隐私条款;在连接前确认数据传输和存储策略。
- 日志与监控:实现详尽的请求日志、错误监控和告警机制,及时发现异常调用与潜在攻击。
用户体验与人机协作
MCP 强调"用户在环"的设计。客户应用应提供直观的权限提示与操作确认,确保用户清楚知道 AI 即将访问哪些资源、执行哪些操作。在协作场景中,可以通过图形界面展示工具列表、输入参数和返回结果,使 AI 助手的操作可追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