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稿
多 Agent 协作与扩展协议
多智能体协作是 AI 应用进化的必由之路,MCP 让模型、工具与知识库的边界变得可编排、可扩展,推动智能体生态走向真正的“群体智能”。
多模型协作
MCP 允许客户端在同一会话中连接多个服务器和模型。Zen MCP Server 通过自动模型选择实现 Claude 与本地模型协同工作。在复杂场景中,不同模型可分别调用不同服务器,例如让一个模型负责自然语言理解,另一个模型负责代码生成或数据查询,两者通过 MCP 共享上下文。
与 A2A/AG‑UI 的关系
2025 年后,业界又提出了 A2A(Agent-to-Agent)和 AG‑UI(Action‑Guided UI)协议,用于多代理协同和与用户界面的交互设计。MCP 与这些协议并不冲突,反而可以作为基础层。A2A 协议使多个智能体可以交换消息和任务,MCP 服务器则提供工具访问;AG‑UI 则定义如何在人机界面中呈现工具和资源。未来可能出现基于 MCP 的 UI 规范,以标准化 AI 助手的人机交互。
RAG 与外部知识系统
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(RAG)依赖外部知识库进行内容检索。在 MCP 中,可以使用 Memory 服务器或专门的知识库服务器,将检索结果作为资源返回,然后交由模型处理。这种模式使开发者能够灵活组合自建知识库与通用模型,构建更精准的问答或分析系统。
多 Agent 编排实战要点
在实践中,多 Agent 编排(例如使用 CrewAI)常被用于将复杂任务拆分为多个子任务,并由不同的智能体分别负责:
- 查询解析 Agent:将自然语言转为结构化任务(使用 Pydantic 等工具进行校验),确保后续 Agent 能接收清晰的输入。
- 代码生成 Agent:负责编写可执行脚本(如 Python 数据分析或可视化脚本),并对代码质量和依赖进行基本检查。
- 执行 Agent:在受控沙箱中运行代码,生成图表或计算结果,并将输出作为工具返回给主模型。
实战中需要特别注意:
- 接口契约:明确每个 Agent 之间交换的数据格式和错误处理方式,避免类型不一致导致的失败。
- 安全沙箱:执行代码的环境必须隔离,以免对主机系统造成破坏或泄露敏感数据。
- 权限控制:对可执行操作进行严格审查,必要时要求人工审批。
- 可观测性与审计:记录每一步 Agent 调用与工具执行结果,便于回溯与调试。
通过这些实践,多 Agent 系统可以把复杂的端到端任务拆分并并行处理,同时借助 MCP 提供的标准化工具调用与资源访问实现模块化集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