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稿
RAG 原理、优势与应用场景
RAG 不是简单的“知识补丁”,而是让大模型真正拥有“查资料、用资料”的能力,成为企业智能化的关键引擎。
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,检索增强生成)是一种将信息检索与文本生成相结合的 AI 框架,用于提升大语言模型(LLM)的实用性和准确性。其核心思想是在模型生成回答前,先根据用户查询检索出相关的外部知识,然后将这些知识与原始提示合并,再交由 LLM 生成结果。通过在生成过程中引入外部知识库,RAG 可以有效缓解 LLM 的"幻觉"问题,使回答有据可依,并能够覆盖训练数据之外的最新信息。
RAG 的主要优势
降低成本
相比为特定领域细调大型模型,RAG 通过向未改动的基础模型提供外部数据即可实现定制,无需反复训练大型模型,因而实现新知识接入的成本更低。
信息新颖性
RAG 允许 LLM 访问最新的数据源,如实时的新闻、数据库和文档,使模型能够提供基于最新信息的答案。
增强可信度
模型回答可以附带来源引用,方便用户查看原始资料,从而提高用户信任度。
开发者可控性
开发者可以自由更换或更新模型的知识库,针对不同需求调整信息源,甚至控制不同用户的检索权限,让模型输出更加可控、安全。
正因如此,RAG 已成为企业构建内部问答助理、智能客服、知识检索系统的热门方案。
RAG 的应用场景
RAG 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。典型场景包括:
企业内部知识问答
将公司手册、技术文档构建为智能问答库,帮助员工快速获取准确信息。
专业领域助手
法律、医疗等领域,将法规文献或医学资料供模型检索,提供专业咨询服务。
文档分析和聊天机器人
结合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,提供针对性的问答和分析服务。
客户服务系统
基于产品文档、FAQ 等资料,构建智能客服系统。
在这些场景下,RAG 让开发者可以构建专属的智能助手,回答时既具备大模型的流畅生成能力,又能引用准确的行业知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