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电动汽车的激进崛起

本期探讨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,分析了政策、市场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。

0:00 --:--

最近几年,你会发现身边跑着的电动车越来越多,不光是特斯拉、比亚迪这些“常见面孔”,还有不少新名字一下子冒出来,甚至有些品牌你刚认识,它就已经“消失”了。更夸张的是,中国电动车不仅在国内跑得欢,出口量也飙到全球第一,让欧美同行一个个紧张得不行。

今天咱们就来聊聊——中国电动车,为什么能这么快、这么猛?这背后是怎么一盘棋?未来又会走到哪一步?

先说第一个关键:政策。 2020 年,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定下“双碳”目标,交通运输是减排的重头戏。于是国家一边给补贴、一边减税,再加上不限牌、不限行,有些地方还能上公交道停车打折。甚至还用“双积分”制度逼燃油车企必须做新能源车。胡萝卜加大棒,这市场就被直接点燃了。 当然,早期也有乱象,比如“骗补”——有企业造了车却不卖,只为了骗补贴。后来政府出手,重罚、退坡,把舞台留给真有竞争力的选手。

第二个关键:产业链。 中国不仅整车厂厉害,动力电池、电机、电控这些核心零部件也都齐活了。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牢牢占据全球电池出货量前两名。到 2023 年,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国内汽车市场的三成多,纯电动乘用车渗透率接近 35%。比亚迪一年卖 300 多万台,理想、蔚来、小鹏也都在细分市场有立足之地。

第三个亮点:出口。 2023 年,中国新能源车出口 120 万辆,增长了七成多。东南亚市场份额超过七成,在欧洲也建厂铺网。不过,欧美的壁垒来了——美国关税直接拉到 100%,欧盟也搞反倾销调查。这意味着接下来国际竞争会更硬。

相比之下,日本还在押注混动和氢能,美国除了特斯拉整体渗透率也不高,欧洲虽然政策激进,但推进速度没中国快。咱们这套模式是顶层设计 + 大市场 + 快节奏,三方合力,跑出了全球最快的电动化进程。

当然,这场比赛也不是全是赢家。蔚来、小鹏、理想虽然销量涨,但账面亏损依旧是百亿级。不过资本和政府依然愿意押宝——蔚来最危险的时候,合肥市政府就投了 70 亿,还引入了中东的主权基金。对投资方来说,这是一场抢占未来赛道的长跑。

展望未来,我觉得有三个趋势:

  • 价格战还会继续,弱的品牌会退出,市场集中度会提升。
  • 全球化是必然,尤其是东南亚、欧洲、中东。
  • 政策的重心会从直接补贴,转向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。

我的看法是——中国在电动化上走得这么激进,不只是为了环保和能源安全,更是一次产业升级的窗口机会。电动车让中国跳过了燃油车时代的落后阶段,直接进入一个全新的全球竞争格局。 但真正的硬仗,其实还在外面。面对欧美的壁垒、日韩不同的技术路线,中国车企能不能继续赢下去,这才是决定未来十年的关键。

好了,今天就聊到这儿。开车的朋友注意安全,咱们下期见。

文章导航

评论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