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译] 云原生网络:展望 Kubernetes 的下一个十年

随着 Kubernetes 进入下一个十年,其网络与安全体系将迎来新挑战,eBPF、Gateway API 和 AI 的发展为其未来注入更多可能性。

声明
此文为个人翻译,仅供参考,不代表我个人立场。翻译过程中可能有删改或遗漏,如需了解原文,请自行查阅。如有疏漏,欢迎指正。
查看本文大纲

随着 Kubernetes 迈入青春期,让我们思考其网络和安全系统如何进一步发展与适应。

Kubernetes 最近迎来了十周年纪念。作为一名家有三子的父亲,我感觉有责任提醒 Kubernetes 的管理员们:成长中的 Kubernetes 并不总是“乖巧”。

可以预见,Kubernetes 将进入其“叛逆期”。

Kubernetes 未来将经历增长的阵痛(随着新用例迫使它进行调整);它或许会遭遇“身份危机”(到底是平台还是API?);它将寻求更少的监控与更大的自主性(依赖AI工具来减少人类的直接监督)。

借此机会,随着 KubeCon 北美大会即将在盐湖城召开,让我们展望一下云原生网络的发展方向,并探讨一些未来的趋势。

eBPF 将无处不在

作为能够在 Linux 内核(未来也将支持 Windows)中运行自定义程序的技术,eBPF 的势头不减。除了网络和安全功能(例如 CiliumTetragon 项目),还出现了更多的应用场景:

我们可能会面临一种情况,不选择 eBPF 作为网络编程平台反而成为少数。尽管 eBPF 是一种强大的工具,我们不能将所有网络问题都视为“钉子”。

最酷的组合:eBPF 与 OpenTelemetry

在 eBPF 可以访问每一个数据包的能力下,网络可视化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用例。

OpenTelemetry 作为 CNCF 项目中最活跃的项目之一,提供了标准的可观测框架,通过简单的应用程序仪表来生成和管理遥测数据。

考虑到网络经常被认为是应用性能问题的根源,我们可以期待使用 OpenTelemetry Network,直接从 Linux 内核获取低级遥测数据,以提供关于应用健康状况的有价值见解。

展望未来:回顾与反思

在 Kubernetes 迈向十周年之际,我们也开始反思其网络架构的一些设计决策是否依然适用。

例如,Ingress API 是 Kubernetes 早期的一个重要选择,然而其继任者 Gateway API 正在取代它。

服务网格架构也在演变,从传统的 sidecar 架构向 Cilium Service Mesh 和 Istio Ambient 模式的无 sidecar 方式转变。

这似乎是反思的好时机。甚至 Kubernetes 的 SIG-Network 组也在考虑是否要放弃容器网络接口插件模型,并可能引入更现代的 Kubernetes 网络接口(KNI)。

是时候告别 Ingress

Gateway API 是 Kubernetes 生态系统中最具创新性的项目之一。它不仅解决了 Ingress 的不足,且其开发充满合作与包容精神。

随着近三十个 Gateway API 的实现和即将推出的 1.2 版本,在今年的 KubeCon 上,Gateway API 的讨论将深入到实际的部署经验,而非入门课程。

Ingress 曾经广泛使用,但现在是时候迈向 Gateway API 了。

AI 在 Kubernetes 网络中的应用

在讨论 AI 与网络时,我总是将其分为“面向 AI 工作负载的网络”和“用 AI 改善网络”。后者是当下的重点。

我曾经尝试使用大型语言模型(LLM)来创建网络策略和分析日志,然而效果不一。我们期待 Kubernetes 能借助 AI 技术做出更智能的网络决策,例如自动生成网络策略。

面向 AI 的 Kubernetes 网络

随着 Kubernetes 成为 AI/ML 应用的理想平台,AI 工作负载对网络的需求也愈加显著。它不仅需要本地 GPU,还需要通过远程直接内存访问(RDMA)连接远程 GPU。

或许 Kubernetes 近期的动态资源分配(DRA)功能可以用来访问专门的网络硬件资源。

结语

是的,Kubernetes 将经历类似青少年的成长过程。但没关系,它有一个支持性强、不断创新的社区来帮助其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。

最后更新于 2024/11/21